框架作用,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领域假设人们的行为是理性的——也就是经济决策符合常识。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例子表明这一理论是违背的,人们的行为往往表现出某种逻辑上的不一致。行为经济学作为更传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这些矛盾现象,探讨人们如何做出看似不理智的决策。
在这一领域,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们都是备受赞誉的学者,并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他们的研究启发了迈克尔·刘易斯的一本书,《反转项目:改变我们思维的友谊》。卡尼曼还独立撰写了《快思慢想》,这本书可能是关于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影响最大的著作。
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是框架效应,它提出了信息呈现的方式会影响决策的制定或态度的形成。换句话说,上下文很重要。
行为经济学文献中的一个经典命题是,人们对等价经济情况的反应取决于这些情况的呈现方式。例如,某个供应商可能将一款产品的价格设定为100美元,如果在某个指定日期之前购买则提供10美元的折扣。或者,价格可以被标定为90美元,但如果在指定日期之后购买,则需要支付10美元的罚金。显然,无论采用哪种定价描述,相同的定价结果都会出现——如果提前购买,价格为90美元;如果晚购买,则价格为100美元。
结果发现,人们对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反应是不同的。研究表明,人们通常更倾向于避免罚金,而不是追求奖励。因此,罚金的呈现通常更有效地激励了提前支付。
框架效应在我们对价值的评估中同样相关。考虑购房和卖房的过程。这样的交易通常以卖方发布要价开始。然后,按照典型的市场惯例,潜在买家通常会提出还价,买卖双方希望在某个中间点达成协议。然而,潜在买家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来行动的,即原要价和还价之间差距越大,交易最终达成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原要价对双方互相认定的价值感有着重要影响。
转向政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框架效应在今天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相关的运作。此时,世界似乎对中国进口关税降低到30%和其他美国贸易伙伴的10%几乎普遍适用的关税表示松了一口气。行为经济学家会解释这种明显接受的结果,因为特朗普之前已经让世界做好了准备,预计会有实质上更高的关税率,甚至高达145%针对中国进口。
最新的关税预期之所以可接受,正是因为它们远低于许多人(大多数人?)曾认为会到来的水平。不过,如果从未提出过更高的关税可能性,世界对目前预期的关税水平的反应无疑会大相径庭。如今世界大众对我们所处位置的良性反应正是框架效应的结果。在特朗普之前认为不可思议的事,如今似乎让许多人感到感激。对中国商品而言,只收30%的关税,其他国家则为10%!
不要搞错。无论世界的反应如何,这些关税并不好。它们是坏事。特朗普以某种方式让许多人相信,通过实施这些关税上涨,最终会演变出某种理想的局面,但这绝对不会带来好结果。这些新关税将导致价格上涨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此没有任何好处。此外,特朗普还模糊了一个事实,即我们——进口商,才是为我们所进口的商品支付关税;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关税是一种倒退的税收,向经济阶梯较低的人群提取了更大比例的收入。
不过,我不清楚哪种情况更糟,是关税本身,还是我们的贸易伙伴以谄媚的方式回应特朗普的破坏性指令,公开羞辱自己,对特朗普的出色领导大加赞美,尽管他却在摧毁全世界的经济。不幸的是,这种框架的概念正是使这一场灾难成为可能的因素。然而,理解当前关税政策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它是合理的。